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人文社会科学部。2017年10月,依据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的规定,经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人文社会科学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支人员相对稳定、政治素质过硬、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
一、党建引领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建实践”党建特色品牌,引领高校师生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党总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员日常学习教育,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教育。找准党建与思政教学的结合点,依托学院已立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省级教研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依托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中心”,将党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有效推动学院科研上层次、上水平。202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获批校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二、本科教育教学
学院下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国家安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室。学院不断健全思政课程群,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四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华民族共同体、东北红色文化、吉化“四种精神”、校史等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课堂讲授要求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最新版思政课教材,使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组织制作的思政课统一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料。集体备课要以教材和教育部课件为蓝本,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研究实际,进行教案课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用。
学校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思政课质量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多人获得“超星杯”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精彩一课”等省级教学竞赛奖项。2023年5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院以此为契机,加快各级一流课程的建设步伐。以学院教师获批的省级教改项目为驱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研究力度。
学校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定了《吉林化工学院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与双吉中学、经开区九年制学校、双吉小学、吉化一实验、松江东路小学等结成“手拉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结对共建单位,从课程教材、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几方面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先后开展了主题宣讲、社会实践、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结对共建系列活动,切实增强了各学段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学院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推动教师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近10人先后获得“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吉林省‘两优一先’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吉林市三八红旗手”“吉林市爱心妈妈”等荣誉称号。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为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学院成立“青年教师发展联盟”,积极发挥科研骨干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水平。学校依据教师的学科专长,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3个学科方向,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中心”,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上层次、上水平。成功申报“吉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项目近10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
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功申报“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目录外的“企业文化与伦理”二级学科硕士点。该学科旨在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管理文化之精华,全力培养具有仁爱、诚信的品质,敬业进取的精神,深厚的企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渊博的知识面,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代大企业、大公司的战略管理、经营决策与情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研究方向包括“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
四、先进思想文化指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期间,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宣讲团,大力宣传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运用学院微信平台“化工马院”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动态。学院筹建“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研学活动。通过组织学习、研究、探讨,带动广大同学认真学习领会其基本思想,掌握其思维方式,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为基础扩展延伸到与此相关的各方面基础学科理论,为广大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提供“爱马、研马”的平台,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全校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


